文/慧玲(Lynn)
適當的向孩子示弱,在教養時也可以達到能量守恆守則
2023 Dec 14 親子育兒
比起「吵死了!給我滾去那邊!」不如試試看告訴孩子我現在的身體狀況:「媽有點累了,需要先去睡一下喔!」當我們的狀況不是很穩定的時候,不一定要做成為 100% 的父母,可以適當的向孩子示弱,用孩子能理解的理由解釋,說出自己的困境。
每天晚上睡覺前,我們家兩個孩子都會搶著要聽睡前故事,有的時候是我跟先生輪流讀繪本,有的時候是聽有聲書或是 Podcast 節目的說故事頻道,只是偶爾工作會碰到需要錄音、錄影的工作,常常一早上就把一整天的說話能量耗盡了,回家後跟孩子的對話可能只有簡單的:「好啊!」、「那樣不行喔!」早就擠不出更多的詞彙。
這時我們就會跟小孩說:「我們今天聽叔叔或阿姨說故事,聽完直接睡覺好不好?」孩子們聽到就立刻嚷嚷:「齁~我不要,你都不唸書給我聽~一下下就好了!一本就好!」兩個就讀幼兒園的小小孩,通常在又累又想睡的時候,很難聽進大人的話,這時我也處在身心極度疲憊的狀態,經常理智線斷裂就大聲斥責:「我就真的很累了啊!為什麼都聽不懂爸爸媽媽說的話呢?」、「可不可以先不要靠近我!」
接下來的畫面相信大家都猜到了,兩個孩子輪流大哭,我覺得超不耐煩也大聲斥責,房間裡炸彈全部齊發,而且孩子們也不願意由爸爸來讀繪本,指定只要聽媽媽說故事,先生在一旁感到無能為力,一輪又一輪的負面能量在空氣中不循環,那個晚上我跟小孩僵持不下,最後孩子心不甘情不願的躺上床,睡著後眼角還掛著幾滴眼淚,我也覺得很自責。
隔天,是我們和朋友的週末聚會,幾個家庭聚在一起,孩子們有伴一起玩,爸媽就在一旁喝咖啡、聊聊天,那天我跟老公有吐不完的苦水,聊著前一晚的慘況,才知道朋友家的狀況也是一樣,孩子們睡覺時都只想要找媽媽,甚至還會一手把爸爸推開,一邊生氣的說:「我不要爸爸,爸爸走開,我不要找你!」回家後,看見快遞先生寄來《父母不動氣,孩子能聽懂的輕鬆應答法》這本書,作者提倡在親子對話時,換個方式說,讓育兒更輕鬆,我打算參考作者的做法,決定先試試看再說了!
舉例來說,在情緒瀕臨崩潰界線之前,可以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來形容,像是比起「吵死了!給我滾去那邊!」不如試試看告訴孩子我現在的身體狀況:「媽有點累了,需要先去睡一下喔!」當我們的狀況不是很穩定的時候,不一定要做成為 100% 的父母,可以適當的向孩子示弱,用孩子能理解的理由解釋,說出自己的困境。
那一晚,睡前兩個孩子依舊想請我說睡前故事,當時我抱持著實驗看看的心態,跟小孩說:「我們今天出門去朋友家玩,已經覺得有點累了,手跟嘴巴都沒力氣了。」接著,我嘗試轉移話題,遠離前一天我沒有讀繪本的糾結點,當作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一樣,用輕快的語氣,張大眼睛很期待的樣子說:「上次我們聽 Podcast 節目時,說故事叔叔說的故事,是不是說到有一個偵探去辦案,那後來發生什麼事情了呀,我好想趕快知道偵探有沒有發現小壞蛋,你們要不要一起聽叔叔繼續說故事呀?」最後,就會請出各大 Podcast 節目中說故事的叔叔阿姨們來代勞,完成那一天睡前說故事的任務,孩子們安靜聽故事的同時,我也得到了情緒紓緩的空間。
我發現「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。」也可以讓事情變得簡單,同時化解了我跟孩子間的衝突。
那一晚,我的學習是:減少不可以的出現次數,練習用「我們一起來試試⋯⋯」、「現在可以做⋯⋯」的句型來跟孩子溝通我們覺得不可以做的事情,例如:「我現在就是沒辦法讀故事,媽媽真的累爆了!」→「媽媽很期待新故事接下來怎麼發展,我們現在一起來聽吧!」把禁止孩子的事情,轉為希望孩子去做什麼事情,最終在睡前達成共識,進入美好夢鄉。
除此之外,也理解到在家庭教育中爸媽們也要有一套自己的能量守恆原則,要先照顧好自己,才可以照顧好身邊的人,從「我是個糟糕的家長」的念頭轉變為告訴自己「我是個努力過頭的家長」偶爾偷懶一下沒問題,我是人,不是機器,需要休息、充電才能繼續充滿動力的前進,因為養育孩子絕對不生氣,是不可能的,我們可以做的練習是減少自己發火,而不是絕不暴走。
就像《父母不動氣,孩子能聽懂的輕鬆應答法》書中我最喜歡的是「第 0 單元:整頓自己心理的對話法」我很喜歡作者的這個巧思,她說這一單元是一項暖身運動,就像我進到有氧舞蹈教室時,一開始不是放音樂開始跳舞,而是老師會帶領同學進行暖身操,先把身子活絡了,後面跳舞時才會順暢,避免受傷,我想育兒這件事情也是一樣的,把自己的狀態準備好了,才能不被外界干擾給影響,和所有在教養路上的爸媽們一起練習溫暖的親子對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