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慧玲 Lynn
  • 2025 最新實體課程
  • 教學記錄
  • 我的著作
  • 文章創作
  • 受訪紀錄
  • 暖心推薦
  • Podcast(2021-2024)
  • 和我聯繫
    徐慧玲 Lynn
  • 2025 最新實體課程
  • 教學記錄
  • 我的著作
  • 文章創作
  • 受訪紀錄
  • 暖心推薦
  • Podcast(2021-2024)
  • 和我聯繫
  • 文章總覽
  • 分類
  • 好物分享 (3)
  • 教學日常 (12)
  • 閱讀分享 (22)
  • 親子育兒 (28)
  • 親子共學 (3)
  • 伴侶溝通 (2)
  • 自我成長 (15)
  • 日常紀錄 (15)
  • Podcast (9)
正向教養 親子
  1. 首頁
  2. 部落格
  3. 逃避有時候很有用,練習和不安獨處。

​文/慧玲(Lynn)

逃避有時候很有用,練習和不安獨處。

2023 May 09 閱讀分享

文/徐慧玲(Lynn) 

 

逃避有時候很有用,練習和不安獨處。

一次在 Instagram 中和網友們進行問答,有人問到:「你是怎麼建立自信心的?」我的回覆是:建立自信有很多的方式,有的人是透過改造外表來認可自己,有的人是透過自我對話,學習肯定自我,不再事事批判自己,而我覺得只要喜歡自己現在的樣子,去做你真地感到快樂的事情,幸福跟信心會漸漸從內心長出來,久而久之你的身上自然會有底氣。 ​ 當然,從自我懷疑到自我認同這段路,並不是這麼容易就能走過的。 ​

在我們的 Podcast 節目中,其中一集邀請《四時瑜伽》作者 Audrey 來聊天,一進到錄音室 Audrey 就笑著對我們說:「我覺得慧玲就是此書 TA 啊!」是啊,我正是個需要練習好好休息的工作狂,特別是想起和小虎剛創業時的我,因為很開心除了全職媽媽的身份以外,終於能透過工作展現自我價值,時常會在小孩睡著後,又爬起來工作,覺得自己真是個好棒棒的人啊! ​

也因為那時過於著急的生活步調,犧牲很多和自己獨處的時間,總覺得唯有工作才能讓我有活著的感覺,逕自的向前奔跑,沒有察覺到自己的身體和情緒開始有些狀況,像是:會在陪伴孩子跟想要工作之間拉扯,最後兩者皆空,沒辦法好好享受親子時光,同時也陷入工作進度無法推進一步的自責中,有時候,打開臉書看到某某某又在慶祝完成一個大項目,也會責備自己種下的種子,怎麼長得這麼慢,怎麼還沒冒芽呢? ​

這些焦慮好比黑洞一樣,把我拉進很深很深的黑暗裡,讓我變得更加不安。和 Audrey 分享這段過去的歷程時,很好奇她是如何將工作與生活力度拿捏得剛剛好,或者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些失衡的時候呢? ​

Audrey 說起自己某段時間也超級努力,就算向公司申請長假到國外旅行,不到兩天時間竟然就在巴黎街頭打開電腦開始工作,關於工作狂要如何在緊湊的節奏中慢下來,她告訴我們:「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棵樹,努力的往上生長,往天空去追求更高遠的目標,但是卻很少去照顧自己的樹根,就是那個最底層、最少人去關注到,卻也是最重要的地方。」 ​

因為生活中除了快樂幸福的時刻,我們偶爾也會悲傷、會沮喪甚至會憤怒,但是那些都沒有關係,情緒是中立的,並沒有好與壞的區別,他們的出現是在告訴人類:「嘿,你有發現今天的自己不太一樣嗎?」像是一個提醒,客觀地呈現我們在不同空間、不同狀態裡呈現的反應,我們一致認為,如果沒有真的待在黑暗裡,可能不會體會到死後重生的力量,因為生命中的黑暗時期和空白時期,是接下來迎接快樂、自在、更強大力量的很重要養分。 ​

當我們感覺到很焦慮的時候,那就停下來吧! ​

停下來感受身體要傳達的訊息,也更靠近內在的自己,把很多平常向外的注意力拉回自己的身體,允許自己不把注意力給任何事、任何人,只跟自己在一起。 ​

跟自己在一起的時候,我最常做的一件事情是:刪掉手機的社群 app,就像《原子習慣》一書提到的「提示」,書中說的是當提示越強,我就越容易養成好習慣,反之,對我來說壞習慣也是如此,所以我把提示(社群 app)關掉。 ​

因為知道自己會被社群發布的訊息影響,一方面是讓自己專心,另一方面是有點逃避,會覺得別人過得很好,除了羨慕以外,更多的是嫉妒,除非把電腦網頁打開,不然是不會看到社群上的各種消息,所以從最初「刻意的」把社群軟體從手機上刪除,漸漸的這項小習慣,也成為我能更肯定自己的方式,因為遠離社群,讓我能更專注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,工作和家庭也好,無需比較,我正活在當下,好好地成為自己。 ​

過去曾因為外在很多的「應該」,讓我只想著要完成這些清單,覺得自己要去完成這些任務,接著得到某一個人或是某一群人的肯定,我就會被看見了,就能成為一個很有信心的人,但是時間一久,被讚美的熱度消逝之後,自己就像個空殼一樣,發現這些看似不斷打怪、一直晉級的快感其實都是短暫的慰藉,一但被很多假象蒙蔽、覺得自己很棒的時候,其實心裡是很空虛的。 ​

關於如何和焦慮獨處,小虎也曾和我說過:「自尊是從孤獨裡面出來的,唯有被孤立,才會跟自己對話,才會知道自己要什麼。」就像我們很欣賞的一位前輩謝文憲(憲哥)曾說過:「人多的地方不要去。」提醒了我們不要盲從,或是為了別人的肯定去選擇自己不想要的那條路,也許一開始人是需要被標籤的,被認識或被肯定,會因此而認識自己,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價值不只如此的時候 ,就需要撕掉外界給的標籤來重獲自由。 ​

拿掉了外界的標籤後,近兩年我透過一些練習:早上寫未來日記、睡前寫感恩日記、追劇,一個人去看展,以及假日不回覆社群和工作的訊息等等,把專注力拉回自己正處在的環境裡,不去在意別人正在做些什麼,我發現對自己的批判行為越來越少了,回頭翻了日記裡寫的文字,找到一個共通點:「無條件地喜歡自己。」像是在只有自己可以看見的日記裡,放心地寫下今天自己做了很棒的三件事情,沒有量尺般的審核標準,只有我對自己最真實的看見。 ​

同時,我也透過「4F 法則」練習跟內在感受對話,每當某件事情讓我的心裡有異於平時的情緒發生時,我會先把事件「具體化」說出來,嘗試著把客觀的事實,和內在產生的觀點分開來看,藉由內在溝通的方式,成為自己的同理者,這個方法的順序是: ​

  1. Facts──談事實:我看見了什麼……
  2. Feeling──談感覺:我感到了什麼……
  3. Finding──這些感覺讓我有了哪些發現:這件事情讓我覺得……
  4. Future──練習講出我的具體需求:所以我希望…… ​

透過每天一點點和自己對話的練習,我明白了自信心並不是從別人口中得來的認可,而是經由區別客觀事實,從中看見自己值得被愛的模樣,自信是「自」己內心去長出來的「信」仰,是一股由內而外壯大自我的力量。 ​

也許,這些不勇敢的背後是我們還沒找到我們想守護的東西,越在意別人的感受其實心裡更難受,與其總是覺得自己很差勁,倒不如直面自己的心,每週為自己留下一些「空白時間」只和自己好好在一起。 ​

因為,把自己照顧好的人,才有能力好好去愛人。 ​

全文出自《從我開始的關係功課:先和自己打好關係,才能與他人建立好感連結》 一書。

Podcast《從我開始的關係功課》收聽連結

  • 分享此文章
0則留言

相關文章

嘿,你有多久沒和自己在一起了呢?feat.《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》作者曾彥菁 Amazing​

香港遊 Day 1|今天走一個此生無憾的路線

【從我開始的正向教養課】首發體驗課學員回饋

《一小時的力量:每天微改變,養大你的成功因子》

有了孩子後的生活跟過去最大的不同?

關係功課|伴侶之間,必須擁有各自獨處的「貓咪時間」

聯絡我們

  • Email: iamlynnhsu@gmail.com
  • 公司名稱: 聆韵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
  • 統編: 82810957
COPYRIGHT ©徐慧玲 Lynn All rights reserved | Powered by 路老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