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慧玲(Lynn)
從認識自己到表達自信
2024 May 20 教學日常
文/慧玲(Lynn)
在一次企業內訓中,為即將邁入職場的實習新人進行培訓,平均年齡落在 22-23 歲,當天課程主題是「從認識自己到表達自信」前半段認識自己的內容是由我來帶領,後半段是小虎的課程。
印象深刻的是,其中一個環節我運用一套牌卡:(漣漪卡)和學生們進行互動,鼓勵學生透過抽到的牌卡,說出自己的感覺、對自己在工作中的期許。小組討論進行到一半時,企業人資向我揮揮手,告訴我有同學需要幫忙,那位女孩跟我說:「老師,我真的不知道要說什麼?不就是彩虹?沒了。」
後來我開始詢問:「對耶,這張牌卡上是彩虹,那妳有覺得它和妳平常見到的彩虹有哪裡不一樣嗎?」同學沈默幾秒,坐姿從原本手杵著頭,開始起身作正回答我:「恩……不是完整的彩虹,只有其中一個部分。」
後來我接續問了幾個問題:「那這個畫面和現在的妳,或者在學校跟工作中的妳有很像的地方嗎?」、「一半的彩虹給妳什麼樣的感覺呢?」、「喔~妳覺得這張彩虹跟妳很像呀!是哪裡很像呢?」我們一來一往的對話,順著學生的回答我也給予回饋。
最後這位同學告訴我:「它帶給我希望的感覺,覺得自己在工作中還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,想去試試看讓彩虹變大。」說到這,我停頓了一下,她疑惑的看著我問:「怎麼了,老師我說得不好嗎?還是哪裡說錯了?」
我笑著說:「不是的,妳說得很好,只是想問問妳有沒有發現,妳請我來救妳,但是剛剛對這張牌卡的想法都是妳自己說出來的喔!我沒有提供給妳任何肯定的答案,妳靠自己的力量說完了整個故事了!」
這位女孩眼神裡有害羞,有不可思議,還有「原來我可以做到」的堅定,她笑著跟我說謝謝,轉過身後也看見企業人資的笑容,我的心裡也覺得很滿足,謝謝同學願意開口嘗試。
在沒有標準答案的環境中,透過提問把表達的權利交付給對方,是我一直希望可以在課程中陪伴學生找回來的能力,而這樣的方式不只適用於大人的對話中,在跟小學生的互動中也能創造這樣的正向連結。